提要文摘: | 本书尝试从金融风潮个案切入, 但不局限于危机与个案, 而是希望透过近代中国常态化的非常态金融风潮, 整体把握近代中国金融的流变。通过充分考察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生成、发酵与最终爆发的过程, 区别了解各个时期、不同风潮的酝酿、形成、发生机制, 探究政府和社会应对风潮的前后变化, 从百年的长时段中发现金融风潮的不变与变, 揭示社会、民众在非常态风潮下的日常, 这样既可加深对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了解, 找到金融风潮的定位, 又有助于整体把握近代中国金融的脉动。因此, 本书的框架设计上, 不是简单按每一次金融风潮来写, 而是力图把金融风潮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化结合到一起, 从金融看到社会、政治, 再从社会、政治看到金融。除绪论和结语外, 主要内容分为六章展开。第一章围绕1883年的上海钱庄倒账风潮和1910年前后的橡胶股票风潮, 侧重从过度投机和经济泡沫的角度分析了两次倒账爆发的原因, 并挖掘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处理破产事件的作为, 呈现的是晚清金融的混乱乃至整个社会不断破败的大趋势。第二章从信用的角度考察1916、1921年两次挤兑风潮, 揭示的是挤兑风潮背后所体现出的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失控、财政溃败、银行经营财政化、社会承受力低下、币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, 这些因素相互激荡, 导致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中国、交通银行信用急剧下降, 从而使危机迅速生成、发酵。第三章主要呈现了1920年代南北大变局背景下金融生态, 考察了三大具有代表性的银行即交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政治变局中面临的危机及应对、选择。 |